找到相关内容4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经导对中国佛教礼忏的影响——以梁《高僧传》为中心的探讨

    早在姚秦时代 (378) 竺佛念所译的《鼻奈耶》已提及“行八关斋”之事,[53] 又昙无谶约于426 - 428年间所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卷五中的 <八戒斋品> 亦详述受“八戒斋”的功德,[54] 可见...

    释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1759657.html
  • 论佛道儒三教伦理的交涉——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

    看到有宋求那跋摩翻译的《优婆塞五戒略论》一卷、《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》一卷,后凉昙无谶翻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七卷;在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四“失译”中,有《贤者五戒经》一卷、《优婆塞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4260032.html
  •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(1)

    、《优婆塞戒经》与《菩萨戒本》(依于《瑜伽论》菩萨地与《地持经》、《善戒经》)等进行理解。   在大乘经典第一部分,将分从两个层次讨论:一是就华严部、般若部、大宝积部中的经典的内容进行理解;一是就大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76006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(1)

    优婆塞戒经》七卷,求那跋摩(三六七-四三一)的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、《昙无德羯摩》、《优婆塞五戒略论》,求那跋陀罗(三九四-四六八)的《胜鬘经》,浮陀跋摩(西域人)、道泰(凉州人)合译的《阿毗昙毗婆沙论》六十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316007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(2)

    ,言色常和,莫相违戾。  此外,《善生经》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等诸经典中,也都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教示。  如上所说,有美满的家庭,才有美满的人生。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,社会...他房;三为博戏游逸;四为好大伎乐;五为恶友;六为怠惰。  《优婆塞戒经》:  见学胜己,不生妒心;自胜他人,不生憍慢。  《杂阿含经》:  始学功巧业,方便集财物。得彼财物已,当应作四分:一分自食用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3160079.html
  •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

      若以衣施,得上妙色;若以食施,得无上力;若以灯施,得净妙眼;若以乘施,身受安乐;若以舍施,所须无乏。(《优婆塞戒经》)   若以华施,具陀罗尼七觉华故;若以香施,具戒定慧熏涂身故;若以果施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4160089.html
  • 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

    《善生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等诸经典中,对于亲子之道、主仆之道,都有很好的教示。  佛陀对商人,则说经营之道;对农夫,则说耕种之道;对政治家,则说治国之道。佛陀在农业学校、工业学校、政治学校等综合大学里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4460092.html
  • 什么是佛法大义?

    真如与佛性。  常常听禅师说:“烦恼既菩提。”那么什么是菩提呢?菩提和菩提道有什么联系呢?佛门之内,说菩提者,意谓觉悟——觉悟一切有情无我。佛在《菩萨优婆塞戒经》卷一中说:“菩提三种:一者声闻菩提,二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4960209.html
  • 略论居士对佛教寺院的监督共管

      有佛教以来,在家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。这些人是僧侣的教化对象,也是寺院和僧团的主要护持者。按照佛教的戒律,在家居士应当尊重侍奉出家众。如《优婆塞戒经》规定: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,若见比丘、比丘尼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0460754.html
  • 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主要佛经简介

    在强调业力的同时,也充分肯定心力的作用。认为心能造业,心也能转业,业力与心力是相互作用的。《优婆塞戒经·业品》云:“遇善知识,修道修善,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”。《宗喀巴显密次第科颂》云:“业果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0360819.html